南安金淘葉全木專注手工木雕行業23年 難覓傳承者
日前,在泉州國際佛教文化用品展覽會上,來自金淘的昇發木雕工藝作品格外引人注目,每件作品優美典雅,栩栩如生。展會結束后,書法家“天竺居士”還當場揮筆寫下“精益求精”“天道酬勤”嘉獎題詞。
昇發木雕工藝作品為什么會受到如此好評呢?昨日,記者來到了金淘昇發木雕工藝廠一探究竟。
葉全木正精心雕琢木雕作品。
14歲接觸木雕 入行將近23年
昨日,記者來到昇發木雕工藝廠廠房,只見各類佛像、歷史人物、花蟲鳥獸等工藝品應有盡有,造型逼真,做工精美。
“打小我就對木雕有興趣。”昇發木雕工藝廠創始人葉全木說,小時候,他的叔公定居馬來西亞,時不時就找父親定制一些木雕產品,父親不是木雕工人,就請一些木雕師傅來家中現場創作,耳濡目染之下,他對木雕的興趣日漸濃厚。
1992年,在父親的支持下,年僅14歲的葉全木扛了幾斤米到梅山,開始了他與木雕的不解之緣。
“木雕技術是永遠都學不完的。”葉全木說,3年的學徒時間,他白天跟著師父學習基本功,晚上就自己涂涂畫畫。
“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。”葉全木說,其他師兄弟忙完后都去休息了,他則一有空閑就學習揣摩雕刻的技法、拿磨刀的手法等,遇到不懂的就及時問、及時學。
葉全木的師父不止一個。“每個木雕師傅的雕刻手法、技術都不一樣,一旦遇到問題,我就每個師父都問過去,尋找最適合的雕刻方法。”葉全木說。
三年學徒期滿,葉全木的木雕基本功已略有小成。“后來我又跟在師父身邊學了7年。”葉全木說,學徒期滿后,師父覺得他學有所成,便把他留在身邊幫忙。
產品質量不好 寧愿毀掉重做
出師后,葉全木回到了老家金淘占石村,開始自己嘗試做一些木雕工藝品。
“客人來家里看到我的工藝品,都贊不絕口。”葉全木自豪地說,漸漸地,大家都知道他的木雕手藝不錯,訂單也就隨之而來了。
“認真才能把事情做好。”葉全木說,一件工藝品的完成要經過十幾道工序,選料、烘干、拋光、畫圖、拉花……一件大的工藝品要一兩個月才能完工,小的也要幾天。“每一件產品,最重要的是質量,如果做不好,寧愿毀掉重做,絕不將就。”
就這樣,葉全木的產品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,很多客戶都是老客戶介紹來的。剛開始他只是給寺廟做一些佛像,慢慢地,產品種類不斷豐富,如今主要生產佛像、神龕、牌匾、交椅佛轎等產品,產品銷往中國臺灣、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地。
徒弟最久只做了2年 木雕傳承者難覓
談起學徒,葉全木連連搖頭,頗覺失望。“以前我當學徒的時候,不僅要拜師禮,沒有工錢,一日三餐也要自己解決。”葉全木說,四五年前,他陸陸續續招收了幾個學徒,為了留住人,他招收的學徒不僅包吃住,還給他們發工資。
“木雕這一行的門檻很高。”葉全木說,學徒不僅要對民間工藝品感興趣,同時也要有繪畫功底,要專心,肯動腦筋,耐得住寂寞,也要抵抗得住外界的誘惑。
“一般沒有十年八年成不了氣候。”葉全木說,手工木雕要在方寸之間揮刀如筆,需要數年如一日的修煉,不像機器雕刻那樣,只要經過專業培訓便可上崗操作。
“很多年輕人做了一年半載就走人,最久的一個徒弟做了2年。”葉全木說,如今的年輕人很少有人肯“沉下來”,耐住寂寞專心學這門手藝。
對未來,葉全木有著淡淡的唏噓與無奈。“如果有人對木雕感興趣,我愿意教他,希望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。”
見習記者 黃小霞 黃偉勵 記者 朱晨輝 文/圖
[責任編輯:盧僑生]
相關閱讀
- (2014-07-18)晉江“潘山木雕”的傳承與困惑
- (2014-05-10)藤椅母親堅守老手藝 讓你重溫藤椅上的悠悠歲月
- (2014-05-13)晉江磁灶“黑茶古”手工陶藝傳承瀕臨消亡(圖)
- (2014-09-03)永春的制香工藝源于蒲氏 “跨海來拜香”(組圖)
- (2014-10-09)晉江安海:百年手工面線 甩出來的藝術(圖)